新闻中心
金融科技浪潮时代,谁在掘金新基建
2023是一个不平静的年份,尽管受到新冠疫情的冲击和影响,但中国金融科技领域的发展在央行金融科技三年规划的指引下愈发蓬勃,充满了生命力与创造力。
中国金融科技市场潜力巨大,在经过政策的引导和技术的驱动下,涌现了超乎想象数量的优质企业。
1月18日,2023毕马威中国领先金融科技50企业榜单发布,榜单涵盖了综合金融科技、支付科技、保险科技等多个领域,包括陆金所、苏宁金融等知名企业均有入选。
据了解,“毕马威中国领先金融科技50企业”榜单,是业内最具权威和参考价值的国际性评比之一。在2023艰难的疫情下,中国的金融科技企业不断升级换代,并且走在了世界前列。毋庸置疑,金融科技将成为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很长一段时间,金融机构面临增长瓶颈的情况,传统业务模式下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无法为公司业务带来明显提升,更难以产生良好的模式创新。
将传统机构与新兴的互联网平台对比,我们发现,传统的金融机构往往看下游,看静态的状态,而新的金融机构看的是上游,更愿意从客户初始经营开始往后推测它的可能性。
随着信息技术和普惠金融的发展,需求融入个人日常生活场景或企业生产运转场景中,自然而然产生了场景金融,它是金融机构在同质化竞争中转换经营模式的突破口。
场景金融的重心在场景,丰富的场景能让客户能更顺其自然的接受。场景是动态变化的,匹配的产品也需要具备灵活性,不再是以往一个金融产品推爆款的方式,需要从市场的源头寻找。
传统金融机构通常依靠其线上分支机构来布局场景金融,但目前都意识到了场景金融的重要性,也不断发展自己的场景金融业务,但由于传统金融机构本身的互联网思维和对场景金融理解的缺乏,在场景金融实践中的产品创新、互联网应用方面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而互联网企业有着一定的执行力,以苏宁金融出行场景为例,从2023年11月起,推出了“用苏宁金融APP南京地铁免费坐”活动,截至当年12月底,该活动累计发放免单红包已达220万个,在当地掀起了一波地铁出行风潮。
与此同时,苏宁金融还同步在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徐州、泰州、镇江、连云港、盐城等地开展“最低1分钱乘车”活动。
这恰恰在证明,场景融合金融之后,能创造出更好的消费效果,在连接服务的同时,也搭建了完整的生态。
另一方面,实现场景金融的手段在于科技赋能。首先互联网企业拥有强大的组织结构和技术支持,科技人才资源在组织构成中占比远大于传统金融机构。
同时,互联网企业拥有丰富的数据库,随着用户行为的增加,其数据库也会不断得到扩充,有利于建立个性化场景。
比如在资管科技领域,苏宁金融实现了在合适场景下产品的实时推荐与匹配,做到了“千人千面”“千时千面”。
苏宁金融还携手中国银联,成功接入了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星巴克、大娘水饺、苏宁小店、家乐福、座上客等全国超2700万家银联云闪付的受理商户,并推出“5折购”优惠活动,持续拓展线下消费场景。
从情感角度看,这让用户触景生情、提高粘性;从互动性角度看,场景金融具有高趣味性,用户从被动变为主动,拥有更强的消费动机;从用户需求看,场景金融能够在细分场景解决垂直领域的痛点。
通过科技来搭建各类场景,场景金融能够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从而达到突破圈层的效果。2月1日,苏宁金融官宣苏宁金融APP累计绑卡会员突破9000万,实现又一次关键飞跃,迈上新的台阶。
在2023疫情之下,不少中小企业因为资金链断裂,濒临死亡。
对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应对极端突发情况的能力和心理素质是一次巨大的考验,也是一次关键的训练。
据报道,最严重时,67.1%的企业的资金只够维持2个月,85.01%的企业最多维持3个月,只有9.96%的企业能维持6个月以上。
小微企业本身具有信用弱、融资难的痛点,决定小微企业生存的痛点就是资金来源。
小微企业“可负担”的成本水平与国企、上市公司存在巨大鸿沟,传统金融机构的成本体系很大程度上无法适应普惠金融的目标对象,依靠补贴终非长久之举,这是普惠金融的难点之一。
如何解决小微企业的燃眉之急呢?
道路千千万,科技第一条。
比如,依托科技,苏宁金融降低了金融服务的门槛和成本,使金融服务可以触达传统普惠金融覆盖不到或服务不够的长尾客户,做到了既“普”又“惠”。
其拥有的先进技术,打造了“天衡”微商贷风控模型,助力银行线上信用贷,服务数十万小微企业。
小微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细胞,帮助小微企业就是在造福实体经济,这在经济学也能找到理论去证明。
以长尾理论为例,出现了原来不受到重视的销量小,但种类多的产品或服务,由于总量巨大,累积起来的总收益超过主流产品的现象。
“长尾定律”是对“二八定律”的颠覆,通常“二八定律”是指 80%的利润常常是来自于20%的高端客户,而按照长尾理论,那些被金融排斥的人群所贡献的总销售额和利润,并不一定输给那20%的高端金融客户,所以不能忽视处于长尾中的市场。
这些平时不起眼的小微企业,在危难之际更需要支援。
去年疫情爆发初期,许多企业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苏宁金融紧急安排了80亿元资金,为疫情防控及人民生活保障相关行业的制造商、服务商、供应商提供专项融资支持。
针对有贷款需求的防疫产品供应商,紧急提升贷款额度20%-50%,降低利率,快速放款。对即将到期的存量授信业务紧急摸排,对因防疫工作影响流动性的企业,提前开展自动展期和无还本续贷业务,助力缓解流动性危机。
在后疫情时代,为了帮助更多小微企业复产复工,苏宁金融又全面启动“绽放”小微扶持计划,面向全国10万家小微商户提供100亿专项低息贷款。
对普惠群体提供信贷支持,能进一步提升金融的可得性和持续性,从而为实体经济灌输“源头活水”,更好普惠社会民生。
总的来说,在造福实体经济的同时,更在掘金小微金融市场。
2023很难,难到每个企业都在变革自己的管理体制和组织形式,企业面临的挑战也会越来越多。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有问题的企业都是相似的。有些企业在经营越困难,发展越困难的情况下,更希望一蹴而就,追求膨胀的发展,蒙眼狂奔,却忘了有时也需要慢下来。
随着金融监管的日趋严格,金融机构业务场景和产品结构趋于复杂,对金融机构的合规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挑战,也引发了对诸多现实问题的讨论。
企业需要越发重视合规管理。不能为了经济发展,不择手段,不计后果,没有底线,最终会给企业带来越来越多的后遗症。
今年以来,反垄断的呼声越来越高,大公司的日子也不好过。
Ernst&YoungConsulting曾基于关于美国标普500公司的研究及统计发现:过去60年,美国大公司分崩离析的速度在加快,上榜公司生命周期普遍从60年缩减到20年。
大而不倒的时代,正在过去,如何基业长青,是摆在每一个企业面前的问题。
为应对这些挑战,最重要的是要始终绷紧“合规”这条弦,不能为了片面追求效率而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依法经营、合规经营、稳健经营,立足正规持牌金融机构的定位,才能行稳致远。
苏宁金融始终坚持金融本质,其实际杠杆使用率低。按照最新网络小贷新规的要求,其不但符合准入资质的高门槛要求,也离指导的杠杆要求存在较大空间。
如旗下重庆苏宁小贷在2023年就发生过两次注册资本的工商变更,由原先的40亿元增至60亿元。
金融科技引领的金融创新,一方面带来产品的创新,但也会导致金融风险突破了空间限制,一旦风险暴露,短时间内便可能迅速演变为大规模的系统性风险,波及多个金融领域。降低金融风险,需要时刻小心。
如今,金融成为科技落地的主阵地,金融科技行业未来的发展变好是必然趋势,产业为本,金融为用,注重合规,科技创新才会行稳致远。